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阴 > 正文内容

    汉阴开展“1+X”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探索试点工作

    作者:陈前志 刘玉英 时间:2017-09-20 08:38 来源:汉阴县 字号: 打印

      面对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如何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如何解决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汉阴县通过县人民医院与漩涡镇中心卫生院、县中医医院与平梁镇中心卫生院分别联姻,开展“1+X”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解决了基层群众就近就医难题,推进了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生根,同时加快了医联体建设进程,提高了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为全面深化基层医改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变“病人跑”为“医生和技术跑”

      9月12日,平梁镇中心卫生院。医院虽然不大,但院内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让周边老百姓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正是这家卫生院的手笔。
      刚刚出院的老张,算了这样一笔账:“手术效果很好,报销比例也比去县上的医院高,帮我省了2000多块。”
      “现在想找专家看病,再也不用起早贪黑,跑到县里的医院去了,镇卫生院就能看。”平梁镇清河村的老罗,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他一直信任中医,可是每次到县中医院想挂一下陈忠前、柳传鸿等名中医的专家号,却是难得很。现在不一样了,这些专家每周四都会在平梁镇中心卫生院坐诊看病。
      今年5月,县中医院和平梁镇中心卫生院正式“联姻”,卫生院成为县中医院的地域分院。中医药服务一直是卫生院的短板,县中医院发挥所长,倾力帮其培育中医特色专科,建立了分院中医馆,每周四派中医专家坐诊。仅3个月,就接诊患者260人次,开展理疗150人次,同时为分院辖区村卫生室提供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培训,配备中医饮片。
      罗品芝作为分院院长,一直参与筹措县镇一体化的试点工作。她说:“从业务能力到科室管理,他们手把手地教。中医馆从无到有,成为院里的特色专科,没走一点弯路。”
      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县级优质医疗资源和专家服务,这得益于汉阴“1+X”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改革。其要点是让医生跑、技术跑,病人不用跑。汉阴县中医医院派出业务副院长,长期驻扎卫生院,参与管理,负责日常医疗质量;每月派出执业医师轮流在卫生院坐诊,每周派出专家进行查房、坐诊、会诊;每月在分院组织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分院选派1名执业医师、一名中医医师到县中医院培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开展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工作后,平梁分院的日常门诊量从原来的月均500人次增加到800人次,住院从月均50人次增长到80人次,业务收入从原来的月均8万元增加到17万元,当地群众在辖区内就诊率提高至78%。同一种常见病,在镇卫生院治疗比到县里治疗节省20%的费用,当地群众对分院的信任度、满意度大幅提升。

      既要“联体”,更要“连心”

      “一体化双方要建立责任、利益共同体,这是一体化成功的关键,也是为医联体建设打基础的关键一步。”9月13日,汉阴县医改办负责此项工作的副主任方宏说:“一体化既要联体,更要连心。”
      汉阴“1+X”医疗服务一体化的核心是“三化两升一减轻”,即:人才培养系统化、技术开展精准化、管理模式一体化;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县级医院诊疗压力减轻。
      汉阴尝试“1+X”医疗服务的一体化模式,虽不是新鲜事,但为县域内医联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模式是县级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原镇卫生院院长任分院院长,由县级医院发放年薪并进行考核。同时,县级医院派遣业务副院长和专家团队长驻对口医院,不仅当“专家”,还要当“管家”,对卫生院科室的规范化发展和医务人员的培养都有一定责任,实现县内优质资源的不断输入、权威专家的携手加盟、双向转诊的无缝对接。依托心医国际信息技术,使镇卫生院能够得到县级医院及省市三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缩短群众就医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汉阴县人民医院院长姚兆明,对与漩涡镇中心卫生院的合作深有感触:“在一体化中,我们都习惯称彼此为兄弟医院。但如果没有形成真正的责任和利益共同体,往往会南辕北辙,最终分道扬镳。”
      在漩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赵亮眼里,汉阴县人民医院就是一位值得尊敬和信赖的大哥。实施一体化后,针对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县医院常年派驻2名中级职称以上临床医师在卫生院工作,设立内、儿首席专家门诊科,提升卫生院基层首诊能力;建立汉阴南部山区手术中心,解决漩涡卫生院疑难手术无法开展的问题;每月组织一次县医院科室主任赴漩涡巡诊,派出麻醉医师集中手术,调派医护人员分批次到县人民院对口科室进行跟班培训等等……半年来,县人民医院先后派驻20名中级职称以上临床医师在漩涡分院工作,组织和参与科室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急危重症救治、手术示范等多种形式的传帮带,共接诊病人2500多人次,开展外科疑难手术6台,参加危重病人抢救30余人次。
      继平梁和漩涡卫生院之后,县内多家卫生院都争先恐后加入县级医院的一体化管理,形成了由“要我改”到“我要改、快点改”的局面。“乡镇分院是我们的另一块责任田。”姚兆明在谈到下一步县人民医院发展“一托七”式的医联体建设进程时说,“虽然目前有很多镇卫生院期望合作,但我们不能求大求快,要做到联姻一个就带好一个,带强一个。”。

      医联体建设的一个范本

      镇卫生院既是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的桥梁,又是县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要实现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90%的患者在县域内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县镇两级医院要有看得好病的医生。镇级医院能力建设是“保基本、强基层”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重点。
      汉阴的“1+X”医疗服务一体化模式,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人员、财务、业务、药械统一管理。对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和院长年薪制,接受县级医院和县卫计局的双重考核管理,保证了镇卫生院业务收入不减少,职工待遇不降低、固定资产不流失,为基层卫生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两级联姻中,乡镇与县级是利益责任共同体,通过对镇卫生院坚持机构设置、公共卫生服务和财政投入机制的“三不变”,县级医院在抓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带动了基层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职能业务水平提升,加强了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为确保县镇两级上下纵向管理衔接顺畅无阻,汉阴先后出台建立完善了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晋升职称支医制度、双向转诊制度等十项医改配套制度,真正实现了让医生、技术动起来,群众不动得实惠的目标。为加快各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作为利益、责任共同体的医联体建设进程,该县实施了以医联体成员单位新农合资金进行捆绑,按辖区人口数的新农合资金总额预付给县级医院统筹管理,实行“超支不补,结余归己”,把原来医院想方设法多花的合疗资金从“收入”变为成本,促使医联体成员单位主动控费,参与健康教育管理,尽量减少居民患病和患者外转流失。
      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汉阴“1+X”县镇医疗一体化和“五三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两项创新,实现了以镇卫生院为枢纽,共建上联二甲、三甲,下联村卫生室的分级诊疗网络,将“1+X”县镇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试点,成功复制到医联体建设中,开启“汉阴医疗服务一体化模式”新时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