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建议

    作者:田丽萍 马 飞 时间:2017-06-20 09:53 来源:安康发展 字号: 打印

      当前,一些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已成为影响脱贫攻坚顺利推进的重大障碍。如何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工作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一些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为什么会内生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足。一些贫困群众在思想认识上把脱贫攻坚看成是各级政府和干部的事情,而没有当作是自己的事情,没有认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体,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从而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坐等好处送上前”的问题。没有认识到脱贫致富最关键的是要靠自己勤劳致富,“等靠要”思想严重,“小钱看不上,大钱挣不来”,没有从根本上分析“我为什么贫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脱贫的路子在哪里”。思想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直接原因。
      2、进取意识不足。一些贫困群众小富即安,得过且过,满足于现状,进取意识不足,不愿意为改变当前的生活状况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3、脱贫信心不足。一些贫困群众面对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应有的勇气和信心,总是认为困难太大、条件太差,自己难以战胜和克服,“未上战场,先当逃兵”,致使人穷志短,精神颓废,甚至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明日哪里睡”。脱贫信心的不足,是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关键所在。
      4、发展能力不足。大多数的贫困群众缺乏对现代科技的了解,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技能,特别是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自身发展能力、脱贫能力严重不足,致使自身脱贫的内生动力也相对不足。
      究竟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建议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思想扶贫。要改变贫困面貌,首先要改变精神面貌,扶贫必先扶志。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思想扶贫,理应摆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用先进文化扶“志”。要坚持用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不惧艰难、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念。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都感觉到现在是干部的会多了,群众的会少了,面对干部开展的教育活动多,而面对群众的教育活动少。干部需要学习教育以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群众同样也需要学习教育以不断提高文明素养。但目前群众教育确实是“短板”,并由此带来了不少问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教育活动,对于改变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树立积极主动脱贫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各级干部要充分利用村民小组会、院场会、入户会等会议形式,利用村广播、宣传专栏、标语板报等宣传形式,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QQ等现代宣传手段,经常性地向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精准宣传脱贫政策、法律法规、健康知识、文明礼仪等,在宣传的时间、形式、方法等方面一定要符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口味,让群众易于接受。要把群众宣传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经常抓,长期抓。二是用传统文化修“德”。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乡风文明,深入开展“道德评议”、“家风润万家”、“星级文明户评选”等符合乡村实际的文明引领活动,设置光荣榜、曝光台,敢于向不良风气“亮剑”,加强道德教育,传播道德能量,遏制不良风气,移风易俗,让人心向善、人心向美,让道德精神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信自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三是用文明习惯促“变”。要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就要从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开始,从而提振精气神。穷没有办法,难道把家里收拾的干净整齐一点也没有办法?要组织开展“清洁家园”卫生户的评选活动,定期评比公开,激发竞争意识。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让贫困群众从一点一滴的“小变化”最终积累成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扶贫,逐步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使其树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勤劳致富意识,充分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2、加大技能培训,增强脱贫本领。多数贫困群众一方面对具体学什么技能不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又不高,主要担心参加培训花了钱、费了时间、但却没有实际效果。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一是要问需于民,制定规划。要对城乡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掌握情况、技能学习意愿、文化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了解群众的技能培训需求,并与产业发展政策、就业市场形势等有效对接,制定科学可行的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培训规划,向社会公开公示。二是要精准项目,订单培训。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的要求,以需定培,大力开展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生态特色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家政服务、手足修复师等定向输出的订单培训,让培训项目精准,培训效果精准。三是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要有效整合分散在扶贫、人社、妇联、残联、工会、农林科技等多个部门的技能培训项目资源,由人社部门统一制定技能培训项目规划,统一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对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的投入保障,不仅要免除培训学费,而且要尽可能地解决其交通、生活等费用开支。四是要加强监管,提升实效。要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能力和承担培训项目组织完成情况的监管,建立有效的培训项目考核评估制度,对师资力量差、培训效果差、行业信誉差的职业培训机构实行“黑名单”管理,促使职业培训机构真正在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提升培训实效。通过扎实有效的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众掌握一到两门致富技能,切实增强其脱贫本领。
      3、强化群众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是脱贫攻坚工作成败的关键。政府和包帮单位、包帮干部一定要改变替贫困群众大包大揽的观念,让贫困群众以主人翁的地位全面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当中,发挥好主体能动作用。一是要让贫困群众参与决策。在贫困对象的确认、脱贫项目的选择、脱贫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搬迁安置点的确定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让贫困群众最大限度的参与,与贫困群众进行充分地沟通协商。在脱贫攻坚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要注重多征求和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尽可能地吸纳到脱贫工作决策当中,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决策更接地气、更体现民意、更科学。二是要让贫困群众参与建设。在水电路等具体项目建设实施中,要让群众参与占地协调、环境保障、质量监督、验收评估等项工作,需要投工投劳的要组织好群众投工投劳。三是要让贫困群众参与管理。在村务管理和村域治理中,要尽可能地让有一定能力的贫困群众最大程度的参与,注重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及时做好村务公开,全面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强化贫困群众的全面参与,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其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价值,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4、搞好示范引导,增添致富信心。身边的榜样最能打动人,最能激励人,要用身边脱贫致富的典型帮助贫困群众真正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各地在脱贫攻坚中要注意发掘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各种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做好典型的宣传示范,让这些脱贫攻坚中的群众典型在村内、镇内甚至县内、市内都家喻户晓、让人敬佩。通过群众身边的这些鲜活典型和事例,让广大贫困群众切实打消能不能脱贫致富的疑虑,增添依靠自身努力同样也能致富的信心。
      5、实施政策奖励,激发进取动力。要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尽可能地激发贫困户的进取动力。对贫困群众自主就业、创业和就地发展产业的,要制定相应奖励标准,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贫困群众自己动手积极改善住房条件的,要针对不同类型,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贫困群众自立自强率先脱贫和按期脱贫的,也要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和荣誉奖励。通过有效的政策奖励,让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干劲更足、率先脱贫的意识更强。
      (田丽萍:旬阳县政协主席;马飞:旬阳县政协社会法制委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广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